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石羊河模式
-
-
1. 基本情况
石羊河流域属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,位于河西走廊东段,发源于祁连山北麓,由8条河流及多条小沟小河汇流形成石羊河干流,河流出口后,经武威市凉州区,流入民勤绿洲。覆盖甘肃省武威、金昌、张掖和白银4市9县区,是流域内200多万人民的生命河。地处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,楔嵌在中国第三大沙漠—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—腾格里沙漠之间,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。土地面积1.59万km2,其中,沙化面积占90.34%,三面环沙,风沙线长达408km。这里气候干旱,降水稀少,年均降水量113.2mm,蒸发量2675.6mm,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区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受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影响,石洋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,青土湖作为石羊河尾闾湖泊于1959年完全干涸,1970年代初,青土湖从地图上完全消失,昔日水草丰美的“民勤绿洲”露出“第二个罗布泊”的端倪。
进入新时期,石羊河流域拉开了重点治理的大幕,2001年,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局成立,负责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,结束了流域管理各自为政的历史。2007年《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》出台,使流域管理走上法制化、规范化道路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。2007年12月,《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》正式批复实施,一场政府调控、公众参与、符合实际的石羊河流域应急战、保卫战、攻坚战全面打响。
2. 主要问题
石羊河是中国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、用水矛盾最突出、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。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、上游用水的增加,使得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发生功能性退化,石羊河流入下游民勤的水量逐年减少,并且大部分山前泉水带出现干涸。为了维持绿洲的生产生活,民勤绿洲依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满足用水需求,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,造成天然植被死亡、尾闾湿地消失和次生盐渍化等问题。又因民勤特殊的地理位置、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,又加剧了沙漠化、干旱化、贫困化的趋势。
3. 核心技术体系
3.1 统一管理水资源,加大生态用水
(1)设立专门的水资源管理机构,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开发、利用和保护,实行地表水、地下水,上下游、左右岸统筹管理,取用水总量控制。
(2)压减农业用水,节约生活用水,增加生态用水,保证工业用水,科学合理配置“三生”用水。
(3)优化产业结构,调整种植结构,退耕还林,关井压田,节水灌溉。
(4)建立水权市场,实行水权交易,鼓励采用先进节水技术、水权置换等方式保障合理用水需求。
3.2 造林固沙,构建绿洲防护体系
建设模式:绿洲外围加强封育保护,促进天然植被恢复,形成封育保护带;绿洲边缘沙漠过渡带防风固沙,形成固沙阻沙带;绿洲内部完善防护林网,防风减灾
采用的固沙造林技术有:
● 采用麦草沙障+落水栽植梭梭
● 砂石滩地开沟+落水栽植
● 工程压沙+低密度造林+种草
4. 治理成效
经过十多年的综合治理,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治理成效显著。2020年全流域地下水开采量7.32亿立方米,较2006年减少了4.28亿立方米;干涸51年之久的石羊河尾闾青土湖自2010年重现水面以来,到2020年年底扩大到26.7平方千米;国控监测点地下水埋深约3米,较2007年上升1米以上;旱区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千米。在民勤县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, 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,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%提高到18.21%,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“全国绿化模范县”荣誉称号,荣获中国绿化基金会“生态范例奖”。
5. 适用对象
该模式适宜干旱绿洲区沙漠综合治理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