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言板

尊敬的读者、作者、审稿人, 关于本刊的投稿、审稿、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,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。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。谢谢您的支持!

姓名
邮箱
手机号码
标题
留言内容
验证码

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沙坡头模式

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沙坡头模式

  •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,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。因黄河阻拦,腾格里沙漠在黄河北岸耸起一片高达百米的沙丘,当地人称此地为“沙坡头”。这里不仅是黄河与沙漠的交汇处,也是自古以来甘肃、宁夏与内蒙古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,1958年建成的包兰铁路由此通过,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,穿沙线路长达40km。

    沙坡头年均降雨量为186mm,年平均风速为3.5 m/s,扬沙事件频繁,累积持续时间超过1177小时/年,地下水埋深达60m,不能为植物利用。该区主要景观类型为高大密集新月形沙丘链;沙层稳定含水量仅2-3%。;天然植被盖度1%左右,属草原化荒漠地带。

    该区气候干旱、大风频繁,地表植被稀少并为流沙所覆盖。风沙遇到路基和线路上部结构的阻挡,挟带的沙粒在线路上形成堆积,埋没道床和钢轨,同时还会风蚀路基和磨蚀设备,给铁路的运营和养护带来一系列的危害,对铁路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。

    “五带一体”铁路治沙体系由固沙防火带、灌溉造林带、无灌溉沙障植物带、前沿阻沙带、封沙育草带等5条防护带构成,沿铁路由内而外依次设置,形成“以固为主,固阻结合”的“五带一体”铁路防护体系。

    固沙防火带:一般宽10-20m,清除植物,铺设卵石、黄土或炉渣等。

    灌溉造林带:一般宽40-60m,选择抗逆性强,耐干旱、抗高温的乔灌树种隔行或片状混交。

    无灌溉沙障植物带:一般宽200-500m,在灌溉造林带外侧沙面扎设1 ×1 m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,沙障内按一定比例和密度栽植优良固沙植物,组成稀疏的人工植被。

    前沿阻沙带:利用枝条、秸秆、树干等材料,在流动沙丘群迎风方向最前沿设立高立式栅栏,阻沙积沙,防止沙埋,保护无灌溉防护带植物安全。

    封沙育草带:在前沿阻沙带上风向百米范围内,设置围栏,减少人畜干扰,封沙育草,促进植被生长,抑制风沙流活动。

   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、稻草、芦苇等材料,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,以削弱风力的侵蚀。施工时,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,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。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,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将草料中部,插入沙层10-15cm,使草的两端翘起,直立在沙面上,露出地面高度20-25cm, 再用工具拥沙埋掩沙障的根基部,使之牢固。沙障规格以1×1m的正方形效果较好,可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,达到阻沙、固沙的目的。被称之为“固沙魔方”。

    高立式防沙栅栏主要用于阻拦前移的流沙,使之停积在其附近,达到切断沙源、抑制沙丘前移和防止沙埋危害的目的。高立式栅栏设置可就地取材,可用秸秆、树干、水泥柱、通风砖或尼龙网设置,也可将芦苇、灌木枝条、玉米或高粱秆等编成篱笆块,钉在木框上,制成防沙栅栏,埋入沙中。栅栏埋深以牢固为准,约50cm,外露高度以1m效果较好。

    包兰铁路在“五带一体”治沙防护体系的护卫下,在沙坡头安全、畅通运行60多年。如今的包兰铁路沙坡头段,从高空俯瞰,沿铁路种植的植被像一条绿色飘带,在沙海中蜿蜒前行。沙坡头地区植物种由过去的25种增加到453种;184种脊椎动物、400余种无脊椎动物、800余种昆虫生活在林区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、二级保护动物16种。“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沙害防护体系”成为包兰铁路腾格里沙漠段安全运行的技术保障,也是我国沙害防治、沙地开发和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,解决了国家在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治理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,成为国际防沙治沙典范。

    该模式适宜沙漠地区铁路沙害防治。

  • 加载中

目录

/

返回文章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