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磴口模式
-
-
1. 基本情况
磴口县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市西南部。地处东经106°9′~107°10′,北纬40°9′~40°57′。境内乌兰布和沙漠处于贺兰山-狼山生态屏障之间,是西沙东移的主通道和下风口地区沙尘暴的直接源头,沙漠面积426.9万亩,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.30%。
2. 主要问题
乌兰布和,蒙古语意为“红色公牛”,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,并横跨黄河延伸入宁夏,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。数十年来,这头凶猛的“公牛”疯狂肆虐,当地百姓饱受风沙侵害,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。
3. 核心技术体系
3.1 “光伏治沙
乌兰布和沙漠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,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。磴口县紧紧围绕生态治沙、科技治沙、节水治沙、产业治沙,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思路,按照集中化、规模化布局,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、统一建设、统一运维,将光伏发电与林业、草业、牧业相结合,实现空中发电、板间种植林草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。
3.2 农田林网”
磴口县全力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,沙水林田路总体规划、农林牧副渔协同发展,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、天然林保护工程、退耕还林工程、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,构建了完整的农田林网防护体系,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网庇护下的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新路径。
4. 治理成效
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,磴口县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, 治沙治水, 保卫家园、保卫黄河,取得了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的初步胜利。进入新时期,磴口县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按照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的思路,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。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、天然林保护工程、退耕还林工程、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,在实施工程治沙的同时,按照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的思路,大力实施产业治沙,变沙漠为绿洲。共治理沙漠210万亩,建设防沙林带154km,森林覆盖率达到37%。
5. 适用对象
该模式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治理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