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言板

尊敬的读者、作者、审稿人, 关于本刊的投稿、审稿、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,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。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。谢谢您的支持!

姓名
邮箱
手机号码
标题
留言内容
验证码

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塞罕坝模式

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塞罕坝模式

  • 塞罕坝指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区域,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, 距北京180km,海拔较高,在北风呼啸下,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,沙尘入侵北京。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,1962年,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、大唤起林场、阴河林场的基础上,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。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,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,变成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。

    塞罕坝海拔1010-1940m,极端最低气温-43.3℃,年均气温-1.3℃,年均积雪169天,年均无霜期64天,年均降水量460mm,属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。主要树种有落叶松、樟子松、云杉、白桦等,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、鱼类32种、昆虫660种、大型真菌179种、植物625种。

    历史上,塞罕坝曾是清朝皇家猎苑“木兰围场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清同治二年(1863年)开围放垦,随之森林植被破坏。由于开围放垦、连年战争和山火,塞罕坝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,到新中国成立前夕,原始森林荡然无存,变成了风沙漫天、草木凋敝的茫茫荒原。由于荒山秃岭、全年风沙、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,使得初期的造林成活率不到8%。1964年,塞罕坝人组织马蹄坑造林大会战,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,成活率达到了90%以上,塞罕坝大规模造林也由此拉开序幕。

    (1)冀北沙地黄沙柳造林技术

    (2)干旱沙丘阳坡樟子松造林技术

    (3)云杉林间育苗技术

    1993年5月8日,经林业部批准,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成立,总面积9.4万hm2,有林地面积7.1万hm2。2002年,在森林公园基础上,塞罕坝林场建立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。

    ● 取消林区木材加工厂,杜绝污染大、消耗资源多和高排放企业进入,创建低能耗、低排放社会环境。

    ● 科学合理采伐利用,年采伐量远低于森林增长量。

    ● 发展生态旅游,建成七星湖湿地公园等多个生态旅游景点,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。

    发展生态旅游,引导公民参与生态保护,提高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。

    半个多世纪以来,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、接续奋斗,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,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5.1万亩,森林覆盖率由11.4%提高到现在的82%,林木蓄积由33万m3增加到现在的1036.8万m3。林场湿地面积10.3万亩。森林资产总价值231.2亿元,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.9亿元,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。

    该模式适于干旱半旱区及亚湿润半干旱区沙地生态恢复。

  • 加载中

目录

/

返回文章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