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典型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模式——章古台模式
-
-
1. 基本情况
章古台隶属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,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,是沙地南侵的咽喉要道。气候属于亚湿润半干旱区,年均气温7.5℃,年均降水量488.3mm,极端年份达262.3mm(1967年),蒸发量是降水的3-5倍,这里风多、风大、风急,春季3-5月平均风速4.4-5.2m/s,风旱同期,常常“十年九旱”。章古台地区处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,是我国东部林区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带,地处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,生态环境脆弱。
建国70多年来,一代又一代的章古台治沙人防沙造林、治用结合的接续奋斗,不断与沙地进行了抗争。经多年治理,当地已形成以樟子松和杨树为主的固沙林。森林覆盖率从2.9%增加到64%(到2018年),庇护着当地的基本农田,减轻了风剥沙压对农作物的危害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。
2. 主要问题
历史上,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%,是辽宁省自然条件最严酷、生态灾害最集中、生态治理最困难的地区。其中,下辖的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化区,沙化面积达到524.2万亩,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2.9%,被称为辽宁的“风口”和“沙窝子”。
3. 核心技术体系
“以树挡沙、以草固沙、以水含沙、以光锁沙”是章古台综合治沙的成功典范。
(1)营造沙地防护林,以树挡沙。
樟子松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,适应性强,生长快,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。在章古台沙地上曾先后栽植针阔叶树种30余种,唯樟子松能适应沙地不同部位环境条件,即使在条件最差的丘顶也能生长。
按照宜林则林、宜灌则灌,乔灌相结,针阔相融的原则,以营造樟子松林或樟子松、彰武松、元宝枫、蛋白桑、山杏等混交林。风沙严重的风口地段,固定流沙以植物固沙为主,辅以草沙障,即先设置草方格沙障,再栽植差巴嘎蒿、黄柳、胡枝子、锦鸡儿等灌木,促进植被快速恢复,形成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。
(2)林草并进,全面封育,以草固沙。
通过全面封育、人工干预等技术措施,将森林、湖泊、草原、疏树地整合连片,形成乔灌草相结合、山水林田湖草沙相叠加的生态治理区,筑起一道“百万亩草原生态带”绿色屏障,打造可复制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模板,促进草原生态恢复与草畜经济、草原旅游发展的结合。
(3)整治河流,量水而行,以水含沙。
柳河是辽河中下游的一条多泥沙河流,流经彰武境内129公里,是彰武最大的沙源地。按照“留住水、含住沙、改湿地、护生态”的理念,实施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,通过修筑堤防工程,修建引水管道暗渠,控制岸坡侵蚀,减少入河泥沙;通过修建湿地长廊,建设稻田湿地,遏制沿岸沙化,将黄沙地变成青草地。
(4)创新沙障,以光锁沙,提高效益。
彰武位于北纬42度,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,实施“光伏+生态”的治沙模式。通过合理的光伏阵列间距,形成平铺式沙障,较大幅度消减风速,有效阻止了沙地前移。通过光伏阵列有效遮荫,降低地表温度,减少水分蒸发,促进牧草生长。通过设置沙障、种植牧草和中草药,改善生态环境,提高农民收入,实现沙漠治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4. 治理成效
1952年,新中国第一家治沙科研单位—辽宁省固沙造林实验站在彰武县章古台成立,标志着科尔沁沙地开启了依靠科技治沙造林绿化的新阶段。随着人工樟子松的引种成功和彰武松的成功选育,填补了中国治沙史的空白。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,彰武县境内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,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km。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.9%提高到31.5%,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3.4m/s下降到1.9m/s。粮食产量由新中国伊始的不足2亿斤增长到现在的22亿斤,成为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。
5. 适用对象
该模式适用于亚湿润半干旱沙地治理。
-